陳一舟說,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的企業的首席執行官,除了招人才,搞產品,第一項任務就是打撲克, “持續打德州撲克,看市場每年給我們發的牌。牌不好,過;牌一般,看牌;牌很好,所有的。 “
“我們這週末就組織員工打德州撲克,第一名獎勵一台9000元的筆記本電腦。 ”之所以把在投資人中風靡一時的德州撲克如此鄭重地作為“團隊建設”的一部分,是因為在陳一舟看來, “德州撲克精神是斯巴達精神+巴菲特精神” ,既有以小搏大的勇猛,又有審時度勢的精明。
對德州撲克的推崇,與陳一舟對創業歷程的體會不無關聯,用他自己的概括, “第一次創立ChinaRen把錢燒光了,好在賣給搜狐才算扒著懸崖邊沒掉下去,第二次獲得投資之後( 2006年3月千橡集團獲得4800萬美元,創當年2.0公司融資額之最)覺得自己很牛,在很多領域四面出擊,結果基本上都被趕了回來“ 。最典型的就是2006年10月,千橡集團宣布關閉分類信息網站人人網,視頻社區UUME ,因為當時國內已經有近200家的視頻網站。這些經歷,讓他從中看到了做企業與德州撲克遊戲之間的某些聯繫。
斯巴達精神+巴菲特精神
我開始打德州撲克是兩年前在遵義的時候,跟楊寧(空中網總裁,曾與陳一舟一起創建ChinaRen )學的,這個遊戲發源於美國德克薩斯,目前已經成為所有撲克遊戲中最流行的一種玩法。這種遊戲要玩得好,除了要手氣好,技術更重要。不光要看自己的牌,還要猜別人的牌好不好,而有些老手會假裝自己有好牌,使這個遊戲很複雜,聽說有不少後來大大成功的石油大亨,如蓋蒂,皮肯斯等人的第一桶金都是靠玩德州撲克贏來的。
但是對我們來說,德州撲克有另外的意義,當時我們整個團隊正處於比較迷惘的狀態之中:我們覺得自己的“草場”不肥,想進軍一些新的領域,但又都被人“趕回“來了;而相比之下,我們發現十里之外的其他領域則是兵強馬壯,大家的日子過得很好,這種落差感很強烈。
而德州撲克中有一條戰略就是:自己牌不好的時候“等發好牌” 。市場每年都在發新的牌(新的模式,新的想法)給我們,我們可以對比自己手中已有的牌(公司的實力,優勢) ,來決定接還是不接。這其實也是一個歷史規律,即便是成功的公司,大部分時間也都是非常寂寞的,比如騰訊,攜程,這些公司都經歷過這個階段,我們也沒有理由不經歷,而且我們這些晚創業的公司,更要好好過幾年苦日子。可以說,當時通過德州撲克,幫我們管理層統一了思想,也克制了自己的浮躁心態。後來我就鼓勵公司負責賺錢的,負責花錢的,負責戰略的同志在工作之餘,孜孜不倦地練習德州撲克,這是最好的實戰演習。
根據我的總結,做互聯網公司和打德州撲克有如下相似之處:
-每一場遊戲,最後只有一個大贏家:比如聊天,百度;
-剛開局時手氣好,優勢非常大:比如幹某個事情早(聊天) ,或者早融到資;
-沒好牌時不能全中,否則全盤皆輸:比如東芝的H D- D VD和索尼藍光競爭;
-自己有好牌時別人也可能有好牌:比如公共牌有三連順的時候,誰都可能湊成五連順。即使領先也不能麻痺:該看牌看牌,該傳球就傳球,該所有的一切就在,以為錢多就不按牌理出牌,馬上就叫你沒錢。
-德州撲克精神就是斯巴達精神加巴菲特精神:持續保持,誰都拿你沒辦法。即使大傢伙來了,不跟你打德州撲克, 1 0億美金要挑你1億,怎麼辦?我們也有斯巴達精神:以一當百,一塊錢幹掉大傢伙一百塊錢。
-只要在遊戲裡保持領先,不犯錯誤,自然的力量會解決所有問題。所以說,做互聯網,不比一時大小,比誰的氣長。
斯巴達精神就是以小搏大的精英精神,必勝的鬥志,不懼怕打硬仗,絕路中也能殺出來。而德州撲克教會我們的另外一點是,看準機會再出牌,集中自己的優勢,不輕易打仗,以提高戰鬥效率。我希望公司逐漸建立這樣一種文化。 “斯巴達+巴菲特”的德州撲克精神恰恰是矽谷文化所欠缺的。矽谷的企業繁榮一般是大環境給的,大家創業成功,一起分享勝利果實,這個公司如果失敗,也就四分五裂了,但在中國這樣顯然不行。 1999年回國創立ChinaRen和2002年回國再次創業開始的時候,我都沒有注意到這點,現在亡羊補牢。千橡已經走過了求生存,擔心工資發不出來的階段,而要想成長為大公司,文化基因必須強,我們的“氣場”也要不斷變強。
對我們的員工,德州撲克也有實用性,比如對銷售團隊來說,該打什麼仗,該放棄什麼仗,打撲克講的也是相同的道理。所以我們一到週末,或是一有時間就打,也把它當作團隊建設的一部分,同時也是一種使團隊增強凝聚力的社交途徑。
反抗非理性的基因
打德州撲克的過程就是不斷做判斷,更像是企業做決策。同時,概率這個東西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,所以慢慢你就會看到,玩來玩去老是那麼幾個人贏,因為這些人的計算比較精確。所以這是對我們思維的一種培訓。而同時,當你錢很多的時候,很容易頭腦發熱,反而容易輸大光,輸到最後自己也莫名其妙。所以德州撲克教大家的就是:要打自己有準備的仗,主動尊重規律,理性地打仗。
其實,不經培訓,人都是非理性的,這是人類基因決定的。隨波逐流其實是對我們生存有利的,當洪水等災難來臨的時候,隨波逐流讓我們能夠躲避危險,活下來的機率更大。但是當這種基因很強的時候,對企業來說就是不利因素,就會直接導致你的回報率下降。而從上到下,要想抵制這種隨大流其實很難,因為這是在與你本能中很強的東西在做對抗。
我們在2006年拿到4800萬美元投資的時候,就覺得自己已經兵強馬壯,於是開始四處出擊,結果發現強國太多,我們基本都被打了回來,於是我們只好到草地沒那麼肥沃的地方遛瘦馬。 -這也像打德州撲克一樣,你覺得自己的牌是好牌,結果發現對方也複製了一份,而且賭本還比你的大。
不過,自從去年Facebook的模式火了之後,校內網的關注度也驟然提高,我們的感覺就好像在邊疆突然發現了石油,結果各大軍團都派遠征軍過來了。這場戰鬥永遠不會終結,到了今年10月, 11月的時候,大家將會看到市值是我們幾十倍,幾百倍的公司都將進入這個領域。所以我現在“守攤”的壓力很大。
我覺得史玉柱比較幸運,他創業的第一天就進入了一個自己相對比較懂的領域賺錢的,但是“社區”並不像遊戲那樣“土地肥沃” ,對於像我們一樣的很多企業來說,只能採取“德州撲克”的打法。市場發十張牌,企業根據自己不同的積累,最終領到適合自己的那張牌, -比如校內網就是,我們的團隊從1 999年C hinaRen開始,就一直積累了做的SNS及社區產品和大學生市場的經驗。並不是十張牌你都要去做,這是最不理想的狀態。
兩次創業的經歷也讓我變得更加謹慎了。我現在知道,不能四面出擊,要保存實力,提高自己的戰鬥力,想不清楚的地方也決不輕易出擊,等到機遇來了之後,再撲進去。這也就是德州撲克所說的,牌不好的時候不打,牌好的時候就要拼命打。所以從融資到現在為止,幾個月過去了,我們手上的各項業務發展都很快,但融資得到的4億美元還一直沒動。目前我們還沒想到花錢的地方,也有不少人出主意讓我們收購。兩年前,不斷收購的確是我們作為後來者成長最快的方式之一,但是這一次,我要好好給自己三個月時間想清楚再動手。
體驗失敗
現在,沒有80 %以上成功概率的事情我們都不會做。德州撲克是要計算概率的遊戲,其實投資人也都是在整天計算概率。我在國外學風險投資課程的時候老師就講過,有90 %以上的企業會失敗, 0.5 %的企業能上市, 2.5 %的企業會以比當初高的價格賣出, 5 %的企業是不死不活的狀態。巴菲特也喜歡打橋牌,他就說過: “橋牌就是不斷判斷得和失的比率,就是一項計算和權衡的遊戲。 ”
計算概率可以有很多種算法,比如我們可以按參與人數算,在視頻網站,做的人多了,分到你可能勝算就只有10 %了。其實從創立ChinaRen到現在九年多的時間,在我看來,做互聯網的成功,不在於你打多少勝仗,而在於你打敗仗的次數少。你打一次敗仗,公司就會消耗掉90 % ;打一次勝仗,公司會增長1倍。所以第3個勝仗的成果,往往就被1個敗仗抵消了;打第4個勝仗1個敗仗,公司才能漲兩倍。而且經驗已經教會了我們,儘管海面上可能有十處金光閃閃的地方,預示那裡可能有財富或是什麼,即使只出現一處警告的紅色信號燈光,我們也要撤退。
所以現在,我的關注點是多研究失敗,並寫了關於“研究失敗”的一系列文章,從李自成到南極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獵鷹,分析他們如何會失敗是很有借鑒意義的事情。我覺得應該少研究如何超越其它人的成功,我很清楚史玉柱是怎麼成功的,但我無法複製,成功具有不可複製性。我不知道為什麼人們對研究成功學樂此不疲,因為這是一件回報率極低的事情。其實研究失敗的回報率很高,因為失敗的原因就那麼幾條,條條大路通羅馬,一試一個準,如果搞清楚哪些路會通向失敗,不去就好了。
在謹慎的同時,德州撲克是體驗失敗最便宜的方法,應該多打。
本文來自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jasonfoldstyle#!/profile.php?id=1519917916林秉葦的臉書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